目前分類:傷寒金匱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在下連結:


傷寒論淺註補正續補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只是針對與張大師傷寒論大論譠之見解,提出不同的看法,供讀者參考,非為攻訐,故對於見解之相關討論所產生的理念之爭,是樂見其成的,也歡迎交流,而回應也會保留,若不屬於此類的回應,則恕版主無禮,先說抱歉,將會予以刪除。往後針對其它讀過的書籍,也會做一些補正之類的文章,提供另一種看法。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此之謂也。


文件的部份在我的雲端硬碟下,位址:


傷寒大論譠補正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句的條文中,如果不去分辨,那學傷寒論是沒法學好的。




首先,兩者是陰陽的不同,兩者皆是毛孔堵塞了,表傷於寒,才導致的這些淋巴的停留。不同是大青龍內有肺熱的問題,主因是表無法散熱,熱開始隨淋巴傳入內而且已到肺,如果未到肺,則就是「脈浮數,可用麻黃湯」的條文,而小青龍有整個三焦淋巴系統寒性水氣停留的問題,所以小青龍才會有那麼多的兼證,「或渴,或利,或下利,或小便不利」,相同的兼證,在小柴胡湯也可看到,所以小青龍與柴胡也出現了陰陽對比,這就是為何名為「青龍」。



看到以上,我們可以來動動腦,如果這是大青龍的溢飲,我沒有用大青龍,而用麻黃湯來,會有什麼結果,答案是表寒解掉了,溢飲因發汗去掉了,但郤留下肺熱的問題,這就是「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主之。」的條文。我們再來看,如果是小青龍湯的溢飲,我沒有用小青龍的解表,而用攻下的方式,誤治的結果為何,仲景雖然沒有講,但是已可知了。就會出現原先的溢飲,被拉回肺間,形成懸飲,而溢飲因沒有解表所以還在,這形成了,懸飲與溢飲並存的難題。那要怎麼治呢?仲景傷寒論的原則很清楚,如果沒有下利,脾胃不能吸收的問題,要先解表,再救裏。所以還是用小青龍湯,小青龍用了,病人還是倚息不得臥呢?這時就用十棗湯,原因是小青龍的力道清不掉這懸飲。如果我們先用十棗湯,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行,懸飲還會再回來,因為表的溢飲還在。

或許有人會問那葶歷大棗瀉肺湯呢?葶藶大棗瀉肺湯與十棗湯相對,一熱水一寒水。如果用了,結果如何便知了。所以當我們碰到濕溫時,如果誤下,就會出現葶藶大棗瀉肺的湯證。這是舉一反三,言外之意。同理的溫病,若是如後代溫病家言,下不嫌遲,結果就成了,仲景所言「下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主之。」千年的叮嚀早在句中啊!

所以傷寒論若只從條文去解,沒有這麼多的激盪,難道不愧對仲景嗎?




仲景的序中言及「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仲景太自謙了。在這裡他提了,可 以見病知源。我的這篇就是講這個。一個下棋的高手,能預知好幾步的棋以及對手的應法,易經內有象數,就可以得理,陰符經也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 矣。」也就是一個中醫的高手,在處方時,對於下步甚至好幾步,已瞭然於胸了,生或死,一眼可知,不過以現在絕大多數或是全部中醫的程度,只要當下的處方能對,就很了不起,就被稱作神醫了(其實只是中工),更何況連下個或是下下個等方都開好的(上工)呢?可惜的是,我還碰不到這樣的醫家,但仲景卻是。所以我這個庸醫是心嚮往之。

至於現在的我們要學的是1.證因藥治。脈因藥治(這個要有極佳的藥物基礎,各代醫家的藥物學著作是可以參考的,如果書中的內容說的可以說服自己,就拿來用,如果讀起來飄飄渺渺,像什麼芍藥覆土等,這些,就不要了。而像本經疏證中講的芍藥,由意思中我們可以與現代解剖生理接軌,知道它可以促進靜脈血回流,我們就把它學起來,來看傷寒論,是不是通,如果通,那就是胎臚藥錄的意思。慢慢的我們的藥物學會很強,甚至連中醫的生理學也會很強)。2.脈形(包括張國養的脈學、鑑湖五脈「周國棟」、大醫脈神「許躍遠」等)、脈勢(藥王脈學等)兼備。3.把傷寒論及其廣義的路線圖,瞭然於胸,這樣可以預側疾病的走向,甚至醫家就可以設局,所以便可以開出一次治癒疾病不同時間服藥的方。到達這樣,見病知源,成為上工,指日可待。


還記得仲景看到王粲說的話嗎?


西晉皇甫謐《甲乙經序》裡說:「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您覺得這是神話嗎?當然不是,這是易經內的象數理的延伸,有象(色候)可論數,再歸理,因此藥王孫真人就說了,大醫必學易。再則,當看到人體火化,人體那顆心卻燒不壞的金剛心或是看到舍利子時,我們是要用淺薄的知識來看待,還是拋開自限,更上一層呢?當這樣時,黃帝白日升天,道家的羽化成仙,就不一定假的,而且可能是真的,有些神話可能不是神話。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用一種較高的視野,看傷寒論,讓我們來提升層次,不要只是對著條文解釋,前後的連貫都沒有,這樣多沒意思呢?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桂林古本傷寒論全翻譯,闡述只到平脈法完,點擊即可下載 


但因作業系統升級成window7所以原先造的字會成亂碼,將於整本完成後再校正.
 

近來感慨良多,如果人皆能知醫,在於病之始,就能及時救治,就不易釀成重病,因此我很贊同孟子所說:「嫂溺援之以手,天下溺援之以道。」醫生以醫術所能救治的病人,很有限,既使是上工,也只能十全九,但如果醫生能廣被醫術,讓大家很容易就了解醫,那可救的人是無可限量,不只是今世,在未來世也是。


近來有很深的體悟,譬如宇宙中,人眼所能看的到的,也只是百分之3或是更少,表示有百分之97是未知的,在這樣多的未知中就很容易犯了極大的錯誤,舉例來說,祝由之術,因為所謂的現代的科學一直強調是迷信,但真是如此嗎?我想答案是錯的,想想一杯水能因言語的好壞,來結晶或不結晶,一句話也能影響心境,這樣的道理和實驗都已證明,那經由符及呪是不是也能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那照我這樣說,那利用符呪來害人或助人,不是很簡單又方便嗎?對,沒錯,不過有一個重點,就是對方是受還是不受。不受,則千言萬語,則如同蟲鳴鳥叫,不能動你的心。受了,就如同俗話一句就夠你受了。至於現在的災難都是人心的意念所造成的,若是惡念多,山河受影嚮而動怒。若是善念多,山河歡喜而平靜。把這推之於癌症病患,如果癌症病患覺得自已會好,又在家每天與家人快樂的生活,那一定會好,連吃藥也不必,反之,一直擔心復發,三不五時往醫院那樣遭的環璄跑,那一定會復發,甚至死亡。為什麼,因為心念所造成的。所以我一直期望,重症的患者,把心經研讀或是好好學佛,能覺悟獲得正知正見因而心清淨不雜,除了一定會對病證有幫助,也會因為你心很平靜,就能遠離顛倒夢想及貪嗔痴,將來對來世或往生淨土很有幫助的。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這本書,個人非常推薦去研讀,書中引歐陽竟無先生的話說:「佛教非宗教,佛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講的太好了。所以現在的我又多了一份好差事,人生真是美妙啊!


對自已常有個期望,就是希望能近天道而成大醫。古人在書中也告訢了很多事,例如天地人三才中,人事最大的幫助也只是三分之一,故要為大醫還得了解很多的事,我本身也是資駑鈍,在孔子的眼中,應該不是生而知之者,也不是學而知之者,但是再差一點的多聞博識者,我願去努力做。所以經過了一個多月利用空閒時間的努力,總算把古本傷寒翻譯完了,只剩自身發揮和醫學原理的部份還沒補上,所以只要一補上,就會發布於布落格,如果有不清楚和錯誤之處,非常希望您能給予指教訂正,那就太感激了,畢竟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更何況是庸材的我呢?再者文章要淺顯易懂,才能得益,換句話說,自己看懂沒有意思,要大家看的懂才有它的價值,所以論中翻譯有不明瞭或不淺顯之處,也請您不吝提出。謝謝您。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傳經者,是六氣傷於其部位,如皮部經筋孫絡絡受邪,由外而內,還未入於經,若入於經則曰傳經。至於太陽經盡而轉屬陽明經,稱之再經。


至於並病,是太陽七日行經已盡,而病未解而再傳陽明,則謂之太陽陽明並病。


至於合病,就是太陽、陽明、少陽三部位受邪,一日後入太陽經,而成太陽病,二日後若入陽明經就成陽明病,三日後入少陽經就成為少陽病,故太陽陽明合病的,若同時受邪的,一定是傷於邪滿二日,太少合病的一定滿三日,陽明少陽合病的也是滿三日,三陽合病,也一定滿三日。


至於兩感,是表裡經同時受邪,如太陽和少陰,故太陽受邪一日入經而表裡相感,而重(兩者,指表裡經)傷於寒,就是兩感,傷於寒而死之速者,皆因於此,同理,陽明受邪,二日才入於經,但表裡相感,而重傷於寒,陽明太陰俱病。少陽受邪,三日才入少陽經,若重傷於寒,則少陽厥陰皆受病。所以兩感,是指表裡經同時感受寒,這是病之重者,後代的直中,實是兩感的誤解,您可曾聞人可不經屋外而入於屋內,有這樣的道理嗎?另外有人說病人陽氣素虛,所以寒一下就傷到裡了,那就奇怪了,那三陽經虛就不受邪而發病了,真是笑話。


補充:太陽部位受病,經一日入經而發太陽病,若不入經也只是太陽部位的病,如單純項痛背痛無其它見證者,這種不稱太陽病,故傷寒論中可以發現,仲景有太陽病,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傷寒,中風等的詞,您覺得仲景寫好玩的,因為這些的意義不同啊,可是注家有去了解嗎?很像沒有。


再舉個例,嘔及嘔逆,吐及吐逆,厥及厥逆,注家也是對逆字視而不見,難道仲景沒有深意嗎?刻竹簡不會累嗎,幹麻多刻一字呢?因此傷寒論內的太陽病,敝人認為是太陽經與腑的病才可稱為太陽病,故傷寒論中有,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為不傳也。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翻譯上來說,傷於寒已經一天,是太陽的部位受之,如果脈平靜如常,則是沒有傳入太陽經。如果很想吐,好像又躁煩,脈數急的,是傳入太陽經了。同樣陽明受病,二三日發,少陽受病,三四日才發,等等。所以又有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此為不傳也。翻譯上來說,傷於寒已二三天了,陽明、少陽證不見的,這是沒有傳入陽明及少陽經。
而歷代諸家,因無古本,所以把一日定為七日,若是此,那仲景何不言七日而語一日,令人空想無窮呢?


(文章待續,原傷寒論註解暫時擱置,我並沒有偷懶喔,只因要給最好的傷寒論,所以這段時間,忙於古本傷寒論的翻譯和注釋,做好了,就請大家指教,至於以後完成的書本呢?還是免費與大家結緣。)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的溫病學家常說傷寒論,詳於寒而略於溫,是否真的如此,以下就非古本傷寒論中關於太陽症部份來做些心得闡述。
難經曰:「傷寒有五,有傷寒,有中風,有溫病,有濕溫,有熱病。」濕溫在內的部份可參照水病和黃癉篇,至於熱病則參照暍病篇。以下就傷寒、中風、溫病,來論述。
首先就其診斷上來說明。
傷寒:
無汗,骨節疼痛,惡寒(要穿到滿意就不惡寒,不同於四逆或少陰病,既使重衣厚裘,還是冷,若原裡寒之人,所病的傷寒這就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不渴,起先不發熱,後來體內的熱排出不及,就發熱(由於毛孔閉阻,熱不能由汗孔散出,所以會高熱38-40,這時的熱就只好從肺中排出,所以會喘,像狗在排熱一樣,若拖了太久,肺中的水都被蒸發了,肺內又熱又燥,就會出現高熱“比原先的還高,可能是40度以上了”,會出現口渴,這時就要用大青龍湯了)
中風:
有汗,惡風(風吹就不舒服,比如癢,所以過敏相關疾病,不就是嗎?),發熱(因為汗排的不透徹,沒有散出全部的熱,所以有熱殘留,這種熱是不高的,所以是低熱,太約37-38.5),不渴。
溫病:
發熱,汗出,口渴,不惡風,高熱或同中風的低熱(由裡熱的弱盛所決定,37-40都有可能。雖然有排汗,但杯水車薪,又加裡熱所致)。
其次看其代表方義:
麻黃湯:
麻黃湯的病因就是毛孔被寒閉住了,所以不流汗,熱散不出的,衛氣鬱在裡面了。麻黃用來開毛竅。桂枝用來通血脈,故能解肌而非發汗。古人說能袪風,因為風勝則燥,血液變稠了,流速也變慢了,桂枝能通脈,加強血液循環,所以能袪風,其次寒凝血脈,血液流速也變慢了,桂枝因能通脈,加強血液循環,所以也能袪寒。炙甘草用來補脾氣,也能讓藥物的作用緩和。杏仁用來疏絡氣(因寒閉毛孔,衛閉於內,所以氣鬱要疏用杏仁,若你用補絡氣的黃耆,病人絕對發高熱給你看,但若是汗出絡氣虛型的感冒,加黃耆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如經方的防己黃耆、防己茯苓湯方、後代的補中益氣、玉屏風散等。)
桂枝湯:
桂枝湯有汗出,這種汗是因中風而成,所謂風勝則燥,所以汗比較稠,流速不暢,所以衛氣也會鬱住,但發熱不高,因此重點治療就要把較黏稠的汗變稀,另外因風勝則燥之故,血液因失津而比較稠,血液流速不暢,因此也要通暢血脈。芍藥可以復陰,可以把津液加在血脈中,這樣血液就不黏稠,不瘀積了,所以小建中湯內重用芍藥,是因為食飲津液在入血脈有所瘀阻所致,故重用芍藥,血就較通,故有些醫家認為芍藥苦泄營血,其實則一。桂枝同麻黃湯內桂枝一樣通脈,因其通脈故可治頭項強痛,觀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比較桂麻二方皆有桂枝,故桂枝主治頭項強痛。生薑,說真的真正發汗的就是這生薑,若桂枝湯無生薑,會因桂枝通脈而熱鬱難當,生薑的重點就是把鬱在汗道的黏稠水液,藉它行水發表(把胃中的水入上焦,把上焦中的水由汗孔排出,故若人食飲薑母茶,後必出汗,就可清除不暢的汗液)。炙甘草用來補脾氣,也能讓藥物的作用緩和。大棗補胃液助營血。
*所以會得中風的人,脾胃較差,衛氣不強,易表虛,而得傷寒者,脾胃好,衛氣強,故表實。
越婢湯:
溫病的汗出,是因裡熱所致,也就素有陰虛之人,較易得之。所以治則上要清裡熱,以及讓汗出變暢。麻黃開毛竅,因同傷寒內熱太甚,故把毛竅開大來透熱氣。生薑行水解表,雖然與中風同樣有汗出,機理不同,中風是風勝則燥,使血中津液變少,血液變稠,而溫病,是因內熱導致血中津液變少,血液變稠,但粘稠液則同,故同用生薑。炙甘草用來補脾氣,也能讓藥物的作用緩和。大棗補胃津助營血。石膏清熱也有解表之功,但若不加能走表的藥(如麻黃、生薑),則清熱藥力只到肺和胃而已。經方家常於溫病加用石膏且盛讚其功。不加桂枝,是因為裡熱盛,血液循環已經很快了,若加桂枝會助熱,所以不加。
以上的風寒溫所致的表證若伴有濕邪,則根據其所在的位置,如下做加減法。故不論風濕,寒濕,濕溫皆可以此為治則。
皮內停水加用文蛤。三焦油網內停水,可加用防己。 水在皮及三焦和肌肉間空隙,會出現動或悸,就加用茯苓。在肌肉,加用白朮。在筋骨,加用白朮、附子。
最後,附上代表性的條文自解:
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的病機是寒閉毛竅,中風和溫病是汗出不徹,所以皆會造成所謂的衛氣(熱的水氣)鬱結。所以傷寒發汗解之後,當然有可能受風邪之襲而中風,答案如第57條,因發汗,汗出又中風導致汗出不徹,也就是麻黃湯解了寒閉毛竅,但由於受風或某因,郤導致了汗出不徹,所以用桂枝湯合情合理。再來思考一下,若用麻黃湯發汗過頭,而導致津虧裡熱兼有表證不解,那該用何方呢?答案是越婢湯,越婢湯是治溫病的方。
總和上述,我做個表格,來互相參照,*號部份是自悟所加的,非傷寒論部份,也許讀者可以思考這些*部份,是傷寒論漏了,還是仲景要後人舉一反三呢?

 











































麻黃湯



寒濕



麻黃加朮湯



寒多風少



*麻二桂一



 



 



風寒各半



桂麻各半



風多寒少



桂二麻一





桂枝湯



風濕



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



風多溫少



桂二越一



 



 



風溫各半



*桂越各半



風少溫多



*越二桂一





越婢湯



濕溫



越婢加朮湯


經由上述的表格可以發現一件事,在傷寒論內,有風寒各半的桂麻各半及風多寒少的桂二麻一,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桂二越一的合方,這不就代表越婢湯是溫病的首方嗎?其次,寒濕有麻黃加朮湯,同樣我們也看到越脾加朮湯,這不就是濕溫嗎?經由這部份,我可以肯定越婢湯是溫病的首方,而越婢加朮是濕溫的首方。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圖是篦麻。以前日軍二次大戰的時候,想從它的種子上來提煉飛機用燃油,所以在台灣種蠻多的,四處走走應可看到它的住跡。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悟,與各位友人彼些分享切磋,也非常樂意您的指教,讓醫術更成長。




  • 何謂惡風、惡寒?惡風者,因風而導致身體不適也,如因風而癢。惡寒者,只要溫度不能滿足於身體,皆會出現,像夏天還重衣厚裘者,患者一定要達到身體滿意的溫度才不會惡寒,還有惡風不一定會惡寒,所以有些註家把惡風為輕,惡寒為重來解釋,我是覺得不妥。


  • 中風傷寒尚可引一症來區別之。如陽明條文下:「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傷寒。」以及金匱條文下:「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故由此可再據此症來確診,傷寒與中風除了不汗出及汗出之異外,又添能食與不能食此一思路。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感冒郤能食,但有些卻不欲食,仲景之妙法,散存於傷寒內。


  • 太陽中風及傷寒以汗出或不汗出為別,陽明中風和傷寒則以能食不能食為別,以此而論,則汗出為太陽之功能,能食為陽明之功能也。引而申之,則少陽中風及傷寒當以何為別?還是少陽無中風和傷寒呢?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 條文「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應做如是看:「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宜桂枝湯。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這是傷寒習慣把方放在句末的語法排列問題。本應如是讀才是,也就是素有發熱自汗出之表證,而無裡證之見證,就可以予桂枝湯,若服了桂枝湯反而沒有好,並不是不對證,而是服用的時間不對,故仲景說先其時發汗,就是在要發熱自汗出之前服用。所以可知當思路沒錯,但效郤不高時,應注意服用的時機。


  • 條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此條條文也應做如下看:「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宜桂枝湯。若頭痛者,必衄。」意思是傷寒有六七日不大便,但頭痛有熱,可能是太陽表證,但表證小便不赤,而今反赤者,是已傳陽明,其頭痛乃是陽明頭痛,發熱則是蒸蒸發熱或潮熱,屬胃家實證,故以承氣攻之,要攻至小便色清,裡熱去才可止。在此小便清除了可做為辨別表裡證外,也可當做胃家實是否已去之徵。若頭痛有熱但小便是清的,則表示還在太陽,故需以汗解,但解表有麻黃湯及桂枝湯,因病人有不大便六七日之徵,可見津液的虧乏,所以較適合用桂枝湯(因內有大棗可補胃津),因此仲景言宜桂枝湯,而非桂枝湯主之也。若服了桂枝湯,還是頭痛未解,則將會有出血的現象(如流鼻血或便血)。這裡又指出醫者對於開的藥,所出現的症候情形,應瞭若指掌。所以仲景被稱為醫聖當之無愧。


  •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可以由本條來了解在什麼狀況當以救裡為重,這部份可以參照內經的標本論。總而言之,當食物的化源已絕,也就是下利清穀或下利腹脹滿之時,則當以救裡為先也。所謂百萬之兵,糧食一絕,不堪一擊也。若不下利清穀及下利腹滿,而只是下利,則可表裡兼治,但救裡宜八分,解表宜二分,如桂枝人參湯、葛芩連湯證也。


  • 條文:「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此條可知陽明病脈遲,汗出多,但白虎湯是背微惡寒如掌大(因飲水多,水停胃中所致相對的背部引起惡寒之象),此條是全身有惡寒感也,所以是表證,故古人說:「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由此見之不假也。


  • 條文:「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本條條文可做下觀,「病人煩熱,脈浮虛,宜發汗,汗出則解,宜桂枝湯。病人煩熱,脈實,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宜下之,與大承氣湯。」由此可知,脈實,日晡所發熱者,陽明也。


  • 下利或太陽中風所致的身疼痛者,源於營血不足,宜桂枝湯類(新加湯),太陽傷寒所致的身疼痛,骨節疼者,血凝而不行也,宜麻黃湯。兩方所區別處者,汗出與不汗出也。


  • 凡下利或嘔吐止(非胃氣絕之呃噦或除中)而有身疼痛見症者,為裡已解,故可發表,宜桂枝湯類。亦可引申來說,用四逆湯應至清便自調,不下利,腹不脹滿為止,方可停用,傷寒內涵之義讀者宜深思。

  • 太陽病,項背几几然,脈浮緊,不汗出,惡寒,乃是葛根湯證。若汗出,惡風,則是桂枝加葛根湯證,若脈沉遲,則是栝蔞桂枝湯證。由此可見,葛根、栝蔞之用法不同,在於一為浮,一為沉,換言之,項背緊,脈浮者,用葛根,脈沉者用栝蔞根。葛根用於實,栝蔞根用於虛。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