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的條文中,如果不去分辨,那學傷寒論是沒法學好的。




首先,兩者是陰陽的不同,兩者皆是毛孔堵塞了,表傷於寒,才導致的這些淋巴的停留。不同是大青龍內有肺熱的問題,主因是表無法散熱,熱開始隨淋巴傳入內而且已到肺,如果未到肺,則就是「脈浮數,可用麻黃湯」的條文,而小青龍有整個三焦淋巴系統寒性水氣停留的問題,所以小青龍才會有那麼多的兼證,「或渴,或利,或下利,或小便不利」,相同的兼證,在小柴胡湯也可看到,所以小青龍與柴胡也出現了陰陽對比,這就是為何名為「青龍」。



看到以上,我們可以來動動腦,如果這是大青龍的溢飲,我沒有用大青龍,而用麻黃湯來,會有什麼結果,答案是表寒解掉了,溢飲因發汗去掉了,但郤留下肺熱的問題,這就是「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主之。」的條文。我們再來看,如果是小青龍湯的溢飲,我沒有用小青龍的解表,而用攻下的方式,誤治的結果為何,仲景雖然沒有講,但是已可知了。就會出現原先的溢飲,被拉回肺間,形成懸飲,而溢飲因沒有解表所以還在,這形成了,懸飲與溢飲並存的難題。那要怎麼治呢?仲景傷寒論的原則很清楚,如果沒有下利,脾胃不能吸收的問題,要先解表,再救裏。所以還是用小青龍湯,小青龍用了,病人還是倚息不得臥呢?這時就用十棗湯,原因是小青龍的力道清不掉這懸飲。如果我們先用十棗湯,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行,懸飲還會再回來,因為表的溢飲還在。

或許有人會問那葶歷大棗瀉肺湯呢?葶藶大棗瀉肺湯與十棗湯相對,一熱水一寒水。如果用了,結果如何便知了。所以當我們碰到濕溫時,如果誤下,就會出現葶藶大棗瀉肺的湯證。這是舉一反三,言外之意。同理的溫病,若是如後代溫病家言,下不嫌遲,結果就成了,仲景所言「下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主之。」千年的叮嚀早在句中啊!

所以傷寒論若只從條文去解,沒有這麼多的激盪,難道不愧對仲景嗎?




仲景的序中言及「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仲景太自謙了。在這裡他提了,可 以見病知源。我的這篇就是講這個。一個下棋的高手,能預知好幾步的棋以及對手的應法,易經內有象數,就可以得理,陰符經也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 矣。」也就是一個中醫的高手,在處方時,對於下步甚至好幾步,已瞭然於胸了,生或死,一眼可知,不過以現在絕大多數或是全部中醫的程度,只要當下的處方能對,就很了不起,就被稱作神醫了(其實只是中工),更何況連下個或是下下個等方都開好的(上工)呢?可惜的是,我還碰不到這樣的醫家,但仲景卻是。所以我這個庸醫是心嚮往之。

至於現在的我們要學的是1.證因藥治。脈因藥治(這個要有極佳的藥物基礎,各代醫家的藥物學著作是可以參考的,如果書中的內容說的可以說服自己,就拿來用,如果讀起來飄飄渺渺,像什麼芍藥覆土等,這些,就不要了。而像本經疏證中講的芍藥,由意思中我們可以與現代解剖生理接軌,知道它可以促進靜脈血回流,我們就把它學起來,來看傷寒論,是不是通,如果通,那就是胎臚藥錄的意思。慢慢的我們的藥物學會很強,甚至連中醫的生理學也會很強)。2.脈形(包括張國養的脈學、鑑湖五脈「周國棟」、大醫脈神「許躍遠」等)、脈勢(藥王脈學等)兼備。3.把傷寒論及其廣義的路線圖,瞭然於胸,這樣可以預側疾病的走向,甚至醫家就可以設局,所以便可以開出一次治癒疾病不同時間服藥的方。到達這樣,見病知源,成為上工,指日可待。


還記得仲景看到王粲說的話嗎?


西晉皇甫謐《甲乙經序》裡說:「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您覺得這是神話嗎?當然不是,這是易經內的象數理的延伸,有象(色候)可論數,再歸理,因此藥王孫真人就說了,大醫必學易。再則,當看到人體火化,人體那顆心卻燒不壞的金剛心或是看到舍利子時,我們是要用淺薄的知識來看待,還是拋開自限,更上一層呢?當這樣時,黃帝白日升天,道家的羽化成仙,就不一定假的,而且可能是真的,有些神話可能不是神話。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用一種較高的視野,看傷寒論,讓我們來提升層次,不要只是對著條文解釋,前後的連貫都沒有,這樣多沒意思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