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醫院  臨床毒物科教授  林杰樑
雖然醫學界對於抗氧化藥物補充劑對健康保護作用尚未有定論,許多國人喜歡長期服用抗氧化維他命或營養補充劑,例如維他命A、C、E、胡蘿蔔素、或硒,認為有助於-健康。更有人認為越大劑量的抗氧化藥物,越有保護效果;導致市面上高劑量的維他命或營養劑,泛濫成災。有些人甚至每天不服用幾粒高單位維他命,即全身不舒服。不-幸的是,最近幾年的醫學研究發現,長期服用抗氧化維他命或營養補充劑,非但不能幫助人們抵禦癌症或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反而可能對健康有害的。其中較重要研究有:
 2003年《刺胳針》(Lancet)刊登美國學者的分析七篇維他命E及八篇胡蘿蔔素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每個研究參與者都大於1000人,每天服用維他命E劑-量50到800單位,胡蘿蔔素15到50毫克劑量,長期追蹤1.4年到20年不等。總共81788位參與長期維他命E試驗,共138113位參與胡蘿蔔素試驗。-結果指出長期使用維他命E對整體死亡率、心臟、腦血管死亡率的預防,並沒有效果。而長期使用胡蘿蔔素對整體死亡率、心臟血管死亡率,反而輕度但有意義的增加死亡-率。
 同樣的,2004年《刺胳針》刊登丹麥學者的研究抗氧化維他命對預防腸胃道癌症的效果,分析十四篇大規前瞻性研究,研究參與者170525人,每天單一或共同服-用維他命A、C、E、胡蘿蔔素、或硒,在七篇高品質長期追蹤的研究,共131727人的分析中發現,長期使用抗氧化維他命或營養素,反而輕度但有意義的增加死亡-率,死亡風險增加6%。其中尤其以胡蘿蔔素合併維他命A或E,分別增加死亡風險29%及10%,特別明顯。
 2005年三月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刊登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人口健康研究所一項長達七年的研究報告(1993-1999)。這項研究的對象包括9541-名55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一組患者每天服用4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E,另一組服用安慰劑,採隨機、雙盲試驗。維他命E,不但不能預防心臟病或癌症-,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中高齡患者服用高劑量維他命E後,反而會增加心臟衰竭疾病的發病及住院的機率。服用維他命E的人因為心臟衰竭增加13%;住院的機率-反而比未服者多21%。研究者推測可能是高劑量維他命E干擾人體原有的天然抗氧化劑功能。並強調這項研究是針對高劑量維他命E,多吃綠色蔬菜和堅果等富含維他命-E的食物,還是有益健康。
 同樣的,2005年七月美國醫學會期刊刊登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報告(1992-2004)。這項研究的對象包括39876名45歲以上的健康婦女-,一組患者每兩天服用一次600單位天然的維他命E,另一組服用安慰劑,採隨機、雙盲試驗。對於中年健康婦女,維他命E不能預防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或癌症的發-生,雖有效的降低心臟血管的死亡率,但無助於整體死亡率的減少。
 事實上,各種維他命及營養素的補充,永遠無法取代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均衡的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長久只靠服用不同劑量抗氧化藥物,都有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新-鮮蔬果及其他食物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對人體健康才有真正的益處。民眾應每天均衡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天然蔬果,例如富含維他命的C青菜、水果;維生素E的種子或胚芽油、小麥胚芽、豆類、堅果類;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的深綠或黃色蔬果如菠菜、胡蘿蔔、甜蕃薯、木瓜、芒果;及其他番茄、大豆、綠茶、洋蔥、五穀雜糧等健康-食物。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飲食和定期檢查,是防止心臟病與癌症的最佳選擇。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3/1/1/1198347/1.html

【明報專訊】一型糖尿病人及部分二型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上月底從歐洲傳來一則消息,有研究指出,一款在本港有售的胰島素「甘精胰島素」(Insulin glargine,品牌名稱「理糖適」,Lantus),或會增加患癌的風險。歐洲醫學界強調,現階段需要更多數據釐清箇中關係,正使用「甘精胰島素」的病人不要停藥。若糖尿病人本身正患癌症,又或家族中人曾有患乳癌的紀錄,可以考慮與醫生商量,討論轉用其他胰島素的可能。

新型長效 一天注射一次


問﹕什麼是甘精胰島素?
答﹕它屬於較新型的胰島素,2001年11月在本港註冊,屬於長效基礎胰島素類別(若以藥力起效時間區分,胰島素還有短效及中效等類別),病人一天只需注射一次。
醫院管理局發言人稱,該胰島素在公立醫院屬於「專用藥物」,即病人需要經專科醫生判斷並符合特定的臨牀條件時,才可獲處方。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出,它模擬人體24小時天然胰島素的分泌情况,維持血糖平穩。
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主任兼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盧國榮補充,它亦可減低睡眠時低血糖副作用的機會。

本港尚有另一種長效基礎胰島素「地特胰島素」(Insulin detemir,品牌名稱「諾和平」,Levemir),雖然它也屬一天一次,但盧國榮稱,臨牀上部分病人需要一天注射兩次。
至於傳統胰島素,已使用數十年,安全程度早獲確定。

歐洲四份研究 未達共識


問﹕那些歐洲的研究報告到底說了些什麼?
答 ﹕早在動物實驗階段,已發現超高劑量的甘精胰島素有機會引起一種良性皮膚腫瘤,崔俊明稱,這在甘精胰島素包裝內附供醫生及藥劑師參考的「處方資料」(Prescribing Information)單張已列明。盧國榮也稱,從甘精胰島素的早期實驗室數據得知,它可促使細胞生長,但是否與癌症有關,則從未驗證過。

德國學者分析保險受保人資料庫中糖尿病人的數據後指出,相比人胰島素(Human insulin)的使用者,甘精胰島素使用者的患癌率並沒有明顯的分別。

由於使用甘精胰島素的劑量較人胰島素的低,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時,以同一劑量作比較基準,則發現甘精胰島素使用者患癌的機會較人胰島素的高9至31%。

當德國學者向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出版的醫學期刊Diabetologia投稿時,學會及期刊負責人為了了解其他國家使用甘精胰島素的病人,有否出現相同又或相反的結果,故要求瑞典、蘇格蘭及英國的糖尿病研究組織進行獨立研究,結果各有不同。

病人背景參差 難以比較
瑞典的研究發現,單用甘精胰島素的女糖尿病患者患乳癌的機會,是使用其他胰島素的兩倍;但結合使用甘精胰島素及其他胰島素的病人的患癌機會,與使用其他胰島素的病人沒有分別。
蘇格蘭的研究,整體而言,既用甘精胰島素又加用其他胰島素的患者,患癌機會較用人胰島素的略低,但單用甘精胰島素的患癌機會較高。不過,蘇格蘭的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單用甘精胰島素的患者一般年紀較大,也較肥胖,而年紀大及肥胖俱是患癌的風險因素,故甘精胰島素未必與癌症有關。至於英國研究,則找不到甘精胰島素與患癌的關係。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兼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稱,由此可見,四份研究並未達成一致結論,問題在於各研究的病人背景參差,例如年齡、患病年期及以往用過哪些糖尿藥物等都不盡相同,未能在同一個基準上比較,需要進一步探討,並找獨立人士檢視已有的數據。
美國、歐洲及加拿大的藥物監管機構或衛生部門正關注此系列研究,並表示會評估各相關研究的數據,了解該胰島素與癌症的關係。
製造甘精胰島素的法國藥廠賽諾菲安萬特則發表另一份研究指出,與NPH胰島素(一種傳統的中效胰島素)相比,使用甘精胰島素的病人患癌的情况相若。
問﹕為何未有確實結論卻要發布?
答﹕唐俊業解釋,這樣做是為了提醒醫學界多留意及關注此情况,希望將來能藉進一步探討達致結論。

徵詢醫生 切勿草率停用
問﹕如我正使用甘精胰島素,該怎麼辦?
答﹕無論是美國、歐洲或加拿大的藥物監管機構或受訪的本港醫生均表示,不要停用胰島素,包括甘精胰島素,以免影響血糖控制及導致嚴重的後果。
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網頁上載的一份病人須知(網址﹕http://webcast.easd.org/press/glargine/download
/patientinfo.pdf)指出,很多病人認為甘精胰島素有用,但有系統地分析現有的臨牀研究數據後,未發現它在整體血糖控制上較人胰島素佳。現時尚有其他類型的胰島素可供醫生選擇,若糖尿病人本身正患癌症,又或家族中人曾有患乳癌的紀錄,可以考慮其他的選擇,惟必須先徵詢醫生的意見。

唐俊業基本上同意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的建議。盧國榮稱,若病人屬於新症而又有疑慮的話,會考慮處方傳統其他類型的胰島素;至於正使用該胰島素而血糖控制理想的病人,基於現有的醫學證據,則未必要轉用其他的類型。

文﹕姜素婷
編輯 楊晴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716/1923266.html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有關止痛藥propoxyphene的過量風險警告,這是一般銷售,並且以Darvon和Darvocet品牌名稱銷售。
美國FDA的黑盒子警告─FDA的嚴厲警告,強調有關含有propoxyphene的藥物有潛在的過量風險;FDA也要求未來要進行更多與propoxyphene安全性有關的研究。

雖然諮詢委員會在一月份建議這項禁令,但是FDA並未禁止propoxyphene。FDA經常遵循其諮詢委員會的建議,但當局並不一定需要這麼做。在這種情況下,FDA藥物評估與研究中心主任Janet Woodcock博士在記者會中表示,FDA確定含有propoxyphene的藥物,在接受指導的情況下,對於輕度至中度疼痛是一種可接受的選擇。

Propoxyphene自1957年來即在市場上販售;1969至2005年間,FDA共接獲91位服用propoxyphene死亡的案例報告;FDA流行監測及流行病學辦公室主任Gerald Dal Pan博士在記者會中表示,大多數的死亡是用藥劑量過量,以及自殺未遂事件,通常涉及多種藥物。

Woodcock表示,非營利組織Public Citizen於2006年遞交了一份請願書,要求禁止這種藥物,FDA因而再度探討propoxyphene。Woodcock也指出,FDA一直在審查其他類型的止痛藥,包括上週有關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安全性的會議。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news.msn.com.tw/news1345534.aspx

麥可傑克森死前服用的8種藥物中,鎮定劑Xanax何妤玟使用長達6年,她說:「過去我一直有情緒上的問題,服用最高劑量1天5顆,那藥長期服用有副作用,我很慶幸,在接觸瑜伽後戒掉了藥癮。」


*希斯雷傑藥單上也有
何妤玟說,她看到麥可新聞時嚇了一跳,記得去年因藥物過量驟逝的影星希斯雷傑,藥單上也出現Xanax鎮定劑,「誰都不知道,那藥會在體內殘留多久,有多少副作用?我記得練瑜伽的前3個月,因為體內很髒,流出來的汗都是臭的,瑜伽是以最自然的方式幫我排出毒素,不過,我也因為藥物,導致神經受損,讓我在練習瑜伽時,只要跟平衡有關的項目都要多花時間。」

*看麥可新聞慶幸活著
何妤玟當時會服藥的壓力來自事業和感情,她坦言:「那藥確實有效,也因為效果太好,不容易戒。醫生開藥單給妳排解情緒,治標無法治本,也沒教妳怎麼戒除藥癮,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了印度學習排解壓力,慢慢擺脫藥物,看到麥可的新聞,我跟我媽說,只要還活著,就是好的。」

*四級管制用藥效果強

台北市聯合醫院精神科主任楊逸鴻表示,鎮定劑Xanax俗稱蝴蝶丸,是第四級的管制用藥,效果快、強,但維持的時間很短,長期服用確實容易有感癮性,副作用是有喝醉、想睡或不平衡感等症狀,但狀況因人而異,「患者如果突然停藥,會發生反彈的戒斷現象,可能會更加焦慮,但一般來說不會破壞神經系統。」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引用: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9/07/12/2050/

原文標題:No benefit in lowering BP below "standard" 140/90 mm Hg
原文網址:http://www.theheart.org/article/985113.do

====================================================
San Pedro de Montes de Oca, Costa Rica - A new review has found that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below the 「standard」 target of 140/90 mm Hg is not beneficial in terms of reducing mortality or morbidity [1]. Dr
Jose Agustin Arguedas (Universidad de Costa Rica, San Pedro de Montes de Oca) and colleagues report their findings online July 8, 2009 in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研究者發現把血壓降到 140/90 mm Hg 的標準以下並沒有降低死亡率或是發病率[1]。
[1] Arguedas JA, Perez MI, Wright JM. Treatment blood pressure targets for hypertens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 3:CD004349.

They explain that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 trend toward lower targets has been recommended by hypertension experts who set treatment guideline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use of drugs to bring the BP lower than 140/90 mm Hg will reduce heart attack and stroke.」But this approach 「is not proven,」 they point out.
研究者說在過去的五年,訂立治療準則的高血壓專家都傾向於降低高血壓的設定,「利用藥物讓血壓降到 140/90 mm Hg以下將能夠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危險」,但是研究者指出「這種治療方法並沒有證明其有效性」。

Arguedas told heartwire that they reviewed seven trials with more than 22 000 subjects comparing lower or standard diastolic BP targets, but they were unable to identify any studies comparing different systolic
BP targets. 「We found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reaching a target of below 90 mm Hg diastolic BP will provide additional clinical benefit, but we can't say whether lowering systolic BP below 140 mm Hg will be beneficial or not; there are no data.」
研究者說並沒有證據顯示把舒張壓降低到 90 mm Hg 以下能提供更多的臨床上的好處,但降低收縮壓至 140 mm Hg 以下有沒有好處,也沒有證據能說明。

Dr Franz Messerli (St Luke Roosevelt Hospital, New York, NY), who was not involved with this review, told heartwire that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he 140/90-mm-Hg BP limit is 「absolutely arbitrary, and the benefits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 are most obvious in patients with the highest BP. The closer we get to『normotension,』 the more difficult it becomes to show benefits of BP lowering.
訂出 140/90 mm Hg的血壓限制完全是任意的,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好處在擁有最高血壓的病人身上最明顯。但是當我們越接近「正常」血壓,降血壓藥物能帶給我們的好處就越不容易顯現。

「The Lewington meta-analysis of one million patients has convincingly shown that people fare better—ie, have fewer strokes and heart attacks—when their 『usual' BP is 115/70 mm Hg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a 『usual' BP of 130/80,」 Messerli adds. 「However there are no data and probably never will be that lowering BP from 130/80 mm Hg to 115/70 mm Hg confers any benefits,」 he says.

…Attempting to achieve lower BP targets has several consequences, the researchers note; 「the most obvious is the need for large doses and increased number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This has inconvenience and economic costs to patients. More drugs and higher doses will also increase adverse drug effects, which if serious could negate any potential benefit associated with lower BP.」 There is also the potential that lowering BP too much may cause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 so-called 「J-curve」 phenomenon, they observe.
究者說,希望降低血壓有幾個後果:「最明顯的是降血壓藥物的使用劑量會越來越大,這當然對於病人的經濟造成負擔,越來越多種的藥物和越來越高的劑量也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而所產生的副作用可能嚴重到抵消因藥物降低血壓所帶來的種種好處。」研究者也觀察到,如果血壓降得太多可能會對心血管造成一些被稱為「J 曲線現象」的副作用。
---------------------
J 曲線現象指的是,當把血壓或膽固醇的濃度與死亡率畫成圖表時,會發現越接近曲線頂部,也就是血壓/膽固醇越高的人,死亡率也越高;但在另一端極低血壓/膽固醇的人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所以看起來就像一個J 一樣。參考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明。不過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明中最後一段很有趣:

The notion that effectively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or cholesterol levels may be harmful is unfounded and shouldn't influence clinical practice.
有效地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可能會造成危害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不應該影響到臨床上的治療。
---------------------

「This strategy did not prolong survival or reduce stroke, heart attack, heart failure, or kidney failure,」 they note. 「More trials are needed, but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aiming for a blood-pressure target lower than 140/90 mm Hg in any hypertensive patient.」

The researchers say they were unable to fully assess the net health effect of lower targets due to lack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all total serious adverse events and withdrawals due to adverse effects in six of seven trials.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714/1/1n15w.html

從事機械業的廖先生,長年服用含類固醇的抗過敏性鼻炎藥,最近因為走路左腿疼痛就醫,才發現是關節骨頭壞死,不到卅歲的他,得置換人工髖關節,台中慈濟醫院骨科醫師羅揚斌呼籲民眾,謹慎用藥,以免終生遺憾。

(張文祿報導)

廖先生的左腿感到痠痛已有一年時間,原本走一天才痛,最近變本加厲,只要走路就痛,中西醫都看過,就是不見好轉,台中慈濟醫院檢查發現,他的髖關節已出現骰骨頭缺血性壞死,得置換人工關節。由於廖先生不到三十歲,病情嚴重到需要換關節,令人不解。醫師詢問之後,發現是廖先生長期服用含類固醇的抗過敏性鼻炎藥物。

廖先生說,國中開始就常流鼻水影響上課,出了社會也無法擺脫,他貪圖方便,都到診所跟藥房拿「抗鼻子過敏的藥」,從十三歲起,一吃十五年,不知不覺掉入類固醇藥物濫用的夢魘中,藥愈吃愈重,一天藥量最高達卅粒之多。

台中慈濟醫院骨科醫師羅揚斌指出,類固醇藥物之所以會導致關節的嚴重傷害,原因是類固醇排不出來,屯積在人體內的脂肪細胞,作用在血管上皮,讓血管供應減少,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對骨頭破壞的作用無法反轉。

他表示,近廿、卅年來,台灣醫藥概念普及化,國民使用類固醇的觀念已癒來愈成熟,一般都不會濫用,所以很驚訝還會有那麼年輕就要換人工關節的案例。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718/8/1nbbp.html

接種過B肝疫苗,竟然還會罹患肝癌,這件事情發生在一位傷心的母親身上。一名國小四年級的男童小時候明明接種過疫苗,但今年2月卻還是因為肝癌過世,難過的母親今天站出來,提醒大家,如果母親是B肝帶原,小朋友光是出生打B肝疫苗,還是有風險,一定要特別當心。

圓嘟嘟的臉龐,照片中小學四年級的明嘉(化名),看起來活潑健康,誰也沒想到,打過B肝疫苗,肝癌卻還是會奪走他的生命。

明嘉(化名)母親:「(一開始)就是跟腸胃炎一樣嘛,無意間照到他的肝臟(都是腫瘤),我B肝帶原,他出生24小時還是有打B肝免疫球蛋白,都有(打疫苗)嘛,就是為什麼這種事情,還是發生在我身上。」

即使爸媽不願放棄,去年8月底發現已經太晚,肝臟密密麻麻的惡性腫瘤,原本144公分、49公斤的身材,經過半年治療,瘦到剩36,2月19日最後一次出遊,3天後明嘉就離開了大家。明嘉(化名)母親:「當然不能接受,因為真的是…這小朋友真的是太貼心了,也算說他有給我6個月的時間,我能夠去好好地珍惜。」

強忍住悲傷站出來提醒家長,儘管兒童肝癌的發生率,10萬人中0.52降到0.13人,的確是因為B肝疫苗的功效,還是有的因為沒按時接種,或者病毒變異,遭到感染,特別是母親有B肝帶原,容易垂直傳染給孩子,必須加強抽血追蹤。台大小兒腸胃科主任張美惠:「10個(B肝帶原)母親大概有1個,孩子預防注射可能會失敗。」

就算按時打完3針,B肝帶原的媽媽,1個月內還要再帶孩子抽血,檢查是否產生抗體,並且聽從醫師指示追蹤,因為沉默的肝癌,誰也不知道何時會發作。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更新日期:2009/11/09 20:05



歐盟要求醫生別用抗生素治咳嗽和傷風,以免產生抗藥性。



歐盟疾病預防管制中心說,醫生處方裡開的抗生素多數沒多大用處。病人經常使用抗生素會產生抗藥性,到真正需要的時候,反到沒辦法用了。歐盟疾管中心說,病人在院內遭到感染通常都得靠抗生素治療,萬一對抗生素有抗藥性,就沒藥醫了。



歐盟專家說,抗生素濫用不完全是醫生的問題。很多父母都會要求醫生開抗生素給孩子。所以,父母的觀念也得改。不過,要是現在再不導正,等抗藥性形成了就來不及了。



英國執業醫生協會主席「巴克曼」說,醫生要有抗拒病人無理要求的勇氣,病人也必須知道用抗生素治咳嗽或傷風是毫無意義的。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因為可以快速消腫、抗炎,常使用在治療內分泌失常、過敏、氣喘等症狀上;但其實醫師說,很多感冒病患,有時為了縮短病程,也會主動要求,但醫師表示類固醇,只是使用當下可以掩飾症狀,讓病患以為病好了,如果沒遞減用量,或是一直長期使用,恐怕會出現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後遺症,嚴重的還會引起胃潰瘍、胃出血等併發症。

感冒病患:「昨天開始從學校放回家,覺得喉嚨很不舒服。」

感冒,掛病號,民眾第一反應,就是到耳鼻喉科報到。感冒病患:「希望快點好啊。」

藥到病除,是病人共同心聲,咳嗽、流鼻水,其實簡單止痛、止咳消炎藥,就可痊癒,不過還是有特例,要用類固醇。耕莘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正文:「呼吸道阻塞的情況緩解,其實它(類固醇)是可以救命的。」

統計發現,只要罹患急性聲帶炎、突發性耳聾、顏面神經麻痺,當然鼻過敏、生死瞬間的氣喘,類固醇一定得出馬。

也有民眾為了縮短病程,加快復原,自行要求,醫生病患達成共識,類固醇並不難到手;但這個號稱「美國仙丹」的小藥丸並沒這麼萬能。

陳正文:「病人的體重每公斤,大概每天使用1毫克劑量,(療程)7天到10天在使用後,最重要的就是,療程一旦結束,需要逐漸遞減。」

當年抗煞護士鄭鈺郿,為了治療SARS,使用大量類固醇,導致兩邊的髖關節,缺血性壞死,長期服用,月亮臉、水牛肩、發育遲緩、骨折、胃潰瘍,更是如影隨形。

醫師表示類固醇,能夠快速消腫、抗炎,掩蓋病情,造成病況好轉的假象,或許它不是仙丹,但也絕非毒藥,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民眾大可放心。


評論


真正人體所產生的皮質醇是不會產生如化學合成類固醇那樣的副作用(毒蛇是毒不死自己,如果會,那所有人早就有這類的副作用了),西藥常常把它們做的藥和身體自產的劃上等號,其實二者是天壤之別(想想看蛋白質在空間的排列,豈是人工所能達成了,所以隨便敷衍一下,就說是一樣,真讓人笑掉大牙,所以維骨力及其它物品,可推而知,故您是花錢買健康,還是買病呢?),一般患者不明究理,聽信了藥廠的片面之詞,因而付出了健康的代價。舉例來說,像西醫有把乳癌患者分成女性荷爾蒙敏感性和不敏感性二類,敏感性的這種患者就會開Tamoxiphene這種拮抗女性荷爾蒙的藥,患者吃了後,月經沒了,邁入更年期,甚至有些還出現子宮的癌變。但患者若沒吃,西醫則恐嚇說會復發,反之若吃了出現子宫癌變,則又改口說不用吃,把患者當猴子耍。其實這種藥根本不用吃也不能吃,為何呢?


1.它本身就是人造荷爾蒙衍生物。


2.因為造成乳癌的並不是人體自產完美無瑕的荷爾蒙,而是外來那些充滿瑕疵的人造物.


所以患者應該要斷絕所有充滿人造荷爾蒙製品,如肉類、乳製品、以及西藥荷爾蒙的相關製劑才是真正的治療方式,用Tamoxiphen來治,我只能說請鬼拿藥單。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取自【李豐醫師:《我賺了30年》】


負面思想影響療效


30年前,當我還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研究所進修,正慶幸尚有一年,研究所的功課便可以結束時,竟被發現患了癌症。手術證實是癌症的第二天,我工作機構的老板來看我。首先,說了一大篇他心裡如何難過的客套話。 癌症經過手術,很多個療程的放射性治療,因為療效不佳,經過一年多,仍然時好時壞地原地打轉,癌並沒有完全消失。最後只剩下化學治療一個辦法。當時的化療,以目前的眼光看起來,是相當粗糙的。治療了一段時間後,血小板變得很少,不小心一碰,到處都會瘀青,如果內部大量出血,就可能致命。與主治醫師商量,是否可以暫時停止治療,主冶醫師竟然不同意。 在這種「吃藥會出血致死,不吃藥又會病死」的情形下,做病人的我,的確非常為難。考慮再三,決定作個反叛的病人,我自己把化學治療停掉了。現在回想起來,是當年的反叛救了自己。 丟掉藥罐子調養身心 直到回到國內,回到熟悉的環境,不但重新獲得舊日友情的溫暖,而且,還很幸運地恢復了工作。這些轉變,使我的情緒漸漸由消極轉變為積極,癌雖然還在,我卻漸漸學到如何與它和平相處,它並沒有再發。可是由於身體很孱弱,治療後的副作用層出不窮,不斷住院又出院,我也變成肚量很大的藥罐子。 一直到十多年前,因為高燒兩個星期不退而住進了台大醫院,經過諸多檢查及會診,醫師宣布我第三度得到肺結核。當時我當然很沮喪,可是也只好乖乖認命,照醫師的處方服藥。在服藥第三天抽血檢查時,竟發現還因服抗結核藥物而罹患了中毒性肝炎。 於是我很自然地又反叛醫命,停止服藥。每天不是睡覺,就是靜坐。經過一個月,再照胸部放射線檢查,發現醫師說的肺結核竟然不見了。這個發現讓我瞭解,一個月前的肺結核應該是誤診,因為肺結核是不可能不吃藥而在一個月內痊癒的。這個發現,讓我不斷深思,平白吃這麼多藥,卻惹來一身副作用。 我以後到底是會因癌症而死?還是因其他併發症而死? 這次住院,讓我下了決心,從此不再靠藥物,果然從那以後,我沒有再吞過任何一顆藥丸。


 信念:健康靠自己/方法:自我反省


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事實上,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 以我的親身經驗為例,在加拿大唸研究所時,所以會得到癌症,同樣是其來有自。首先,我天生怕冷,卻選擇到加拿大唸書,基本上已經違反了健康的大原則。其次,為了負擔家計,邊唸書、邊工作。常常為了多省下一些錢寄回家,以致於早、午餐都只吃一個三明治夾起司,到了晚上,才煮些麵條並搭配超市冷凍的青豆及便宜的雞胗、鴨胗。事後,我才明白,原來自己長時間吃進許多可怕、有害健康的食物。再加上老闆又是猶太人,對員工非常嚴苛,其身心所承受的壓力自然是可想而知。在那段工作緊張、沒有朋友,一天天重複著上班、下班及唸書的日子中,健康情形自然是每下愈況。還好,後來癌症救了我,讓我有足夠的理由離開那樣的環境,找到生路。 生病,不是細胞叛逆,是自己無知對細胞加壓。其實,身體發生了疾病,並不是細胞叛逆,違反了主人的命令,而是主人無知,拚命對細胞加壓,卻不知道早已超過細胞能夠容忍的限度,於是,細胞只好應變。生病,不過是受不了委屈的細胞在喊救命的聲音而已。如果把觀念改一改,承認生病該由自己負責,對自己的行為,心生慚愧,而努力自我反省,並感恩不盡地以滿心歡喜的心情去看待自己的改變,儘量善待自己的細胞,努力不讓它們受到委屈。 我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位已治療好的鼻咽癌病人,26年來癌症沒再發,在他去世後,其鼻咽組織仍看得到癌細胞,只是癌細胞被正常細胞包圍著而已。所以,改善體內環境,使癌細胞沒法生長,是個一輩子的功課,偷懶不得。調整飲食習慣是改善體質最直接而快速的方法。一般人的營養,都是從嘴巴吃進去的。 這是說,製造體內負責新陳代謝的每一個細胞的材料,都是由飲食而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這麼說:你就是由你吃下去的食物變成的。所以,如果飲食中充滿致癌性物質,日後又怎麼可能不患上癌症? 食品添加物,是另外一個使食物的品質發生改變的因素。因為食品添加物有很多都是致癌物質,如果常吃加過工食物,到底會同時吃進多少致癌物質,還真沒有辦法知道。飲食的量,也會影響營養。過去,在貧窮的時代,吃得不夠,營養不良,當然會影響體質。現在,經濟情況良好,倒是吃得太多,而造成營養不平衡,也累垮消化組織,引起所謂的文明病,像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等等,使體質受到影響。針對這些情形,要做的飲食習慣改變,原則上,是保持飲食平衡,不吃添加物,不吃腐敗食物,不吃肉類,多吃蔬菜、水果。


五種癌一定要吃素 吃素身體越來越好


由於並沒有任何宗教因素驅使我非吃素不可,因此,我知道,面對這種情形,是腸胃要求我不要再吃這類食物了。一直到今天,吃素十多年,看著自己的身體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愈來愈好後,每當遇到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的患者時,我一定會力勸這些病友要改吃素食,至於其他癌症患者則可依照「四條腿的先不要吃,兩條腿的慢慢戒,最後再從沒有腿的著手」的原則,逐步改掉吃肉的習慣。至於為什麼這五種癌友一定要吃素? 因為子宮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與荷爾蒙息息相關,而肉類不但含荷爾蒙多,而且也易轉變為荷爾蒙,增加致癌因子。其實腸胃原本只需要穀物、蔬果,就足夠達到新陳代謝的目的。一味地吃肉,只會增加腸胃的負荷,累積有害身體的不潔物罷了。


 飲食如藥 須先了解病況體質 妥善配合


 全然生食,並非人人於各條件下都適合,有人問說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生機飲食?吃素食可以吃蔥蒜嗎?我的經驗認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完全用生食,而且,嚴格說來,東方人的體質大部份都不適合全然生食(須配合熟食天然穀類等),如果一定要吃生食的話,最好先找對生機飲食也有體驗的中醫師把把脈,作整體評估,看看體質是否適合吃。至於蔥蒜的問題,以蒜來說,一個人如果身體狀況良好的話,絕對不需要靠蒜來殺菌,而蔥則會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及情緒變化,對健康不見得有正面幫助。 又有人問說吃素食時,需不需要喝牛奶、吃雞蛋?我認為牛奶是養小牛的,不是養人的:至於雞蛋原本是孵小雞的,其實,一粒糙米就像雞蛋一樣是完整營養,多吃糙米,與吃雞蛋沒有兩樣。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擔心鈣質攝取量不夠的話,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其實,骨質疏鬆的問題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嚴重,根據調查顯示,全球骨質疏鬆症罹患率最高的地區是阿拉斯加,其次是美國和歐洲,中國大陸則很少,原因為何,因為阿拉斯加人常年吃魚,美國和歐洲人民又經常吃肉所致。只要多運動、多吃糙米和全麥麵包,自然就可避免骨質疏鬆症。


運動是改變體質的根本辦法


運動可使身體內在環境的細胞,藉促進血液循環,以帶動氧氣和營養,反過來,又使細胞增加活力。因此,人體的免疫力,便能增加。病後,我開始做的運動是爬山。我說的爬山,並不真是去做爬上高山的運動,只不過是在那些有產業道路的小山走走而已。 現在,體力增加了,走20公里路,已是家常便飯,甚至還有過一天走40公里的紀錄。幾年前,還在經過兩年的準備之後,登上玉山,來作為對我的體能的考驗,結果,我很歡喜我的成績,我通過了。兩年前,我改變了工作環境,每天早上先去爬山,在山上吸它兩個鐘頭的芬多精,回家洗個澡才去上班,現在看到我的人,都說我比以前健康,我則會加上一句:「天天爬山,明年會更好。」你的細胞看起來很累,趕快去爬山補充氧氣,癌細胞會回歸正常。 在實驗室養癌細胞,如果加氧,癌細胞就養不好,如果加二氧化碳,癌細胞就養得很好。表示,我們自己把體內環境弄到缺氧,細胞才無可奈何變成癌細胞來適應環境,如果把環境裡的缺氧因素刪掉,補充氧份,其實癌細胞是會回歸正常的。30年來,我看過無數病人,那些肯聽我話而去爬山,甚至天天爬山的人,身體的改善都很明顯。現在,每當我透過顯微鏡看到病人或友人的細胞顯出缺氧的狀況時,我都會提醒對方:「你的細胞缺氧,看起來很累,趕快去爬山。」


 笑、不生氣、正面看、放鬆 四招多活三十年


除了生理因素之外,要克服病魔,還必須從心理層面下手,像笑、不生氣及以正面態度看待一切事情,還有學習放鬆,即是我這麼多年來能夠降服疾病的一大原因。學習笑是一項很特別的功課。因為我知道,笑的時候,尤其是大笑的時候,身體內的細胞是放鬆的。細胞只有在完全放鬆的時候,才能圓圓潤潤,充滿活力,足以應付外侮。


生氣是別人做錯事 我懲罰自己


 別人在挑釁,馬上逃到看不到挑釁的地方,再慢慢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我漸漸不需要逃離現場也能壓住脾氣,可是還需要在心裡說:「你好可憐。」來平衡自己的情緒;現在,我什麼都看到,卻可以一直保持笑容。


恭喜病人得癌症


甚至有癌症患者來找我時,我會說「恭喜你得癌症」,對方一聽,自然會覺得莫名其妙,我解釋,「假如你不得癌症,怎麼會改變飲食習慣?怎麼會開始運動?又怎麼會學笑呢?再說,從今天開始,你的生活會一天天地變好、一天天地有品質,這樣一來,怎麼會不值得恭喜?」


 善用「多賺30年的法寶」


 如果凡事從正面思考,事事會變得非常美好;反之,凡事都從負面思考,事事都變得相當糟糕。就像我先生為了我好,毅然決然地把家裡的電話線拔掉,以免我下了班後,還要接聽一大堆電話,雖然這似乎對我有些不方便,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夠安安靜靜地利用下班時間做瑜伽、運動,對身體不是反而有很大的幫助嗎?再說,真有什麼重要的事,隔天打到辦公室就可以了,何須罣礙在心?放鬆看起來很容易,其實卻是最困難的,因為放鬆要從心做起。 心真的放鬆,身體的細胞才能放鬆。而心要放鬆,必須放下很多現世間的價值觀,包括名、利、情……等。我的方法是從清抽屜開始,久已不用的東西,馬上送走、放開,衣服物品也是,甚至延伸至人際關係,於是人變得活得很簡單、很樸素,人就輕鬆了。當年,醫生宣判我只有六個月的生命,如今,我認為自己「多賺了30多年」。為何如此?笑、不生氣及正面看事情、學放鬆應該是重要的法寶!


 改得越多好得越快


 這些年來,我不但看了不少癌症病人,更與其中一部份病人變成朋友,共同奮鬥,分享彼此的經驗,互相鼓勵,努力活下去。我們發覺,活得超長及活得越有聲有色的人,往往都是勇於自省,及堅持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改得越多,改得越徹底,好得越快。」已經成了我們的原則。 營養是細胞藉以維生的資糧,如果天天吃下充滿抗生素及賀爾蒙的家畜肉類,細胞想不生病也不成。充滿農藥及加工化學物質的食物,也會使細胞中毒。只有回歸自然,才能使細胞恢復生機。運動的好處是使身體的循環順暢,把養分及氧氣帶到該去的地方,對生病的細胞,尤為重要。如果選擇一、兩種自己喜愛或適合的運動,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總有一天,成績會自然顯露出來。心理的調適,極為重要。要知道,自己身體裡的細胞,到底是聽自己的還是聽別人的呢?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